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丨督促稳就业保民生

记中直机关援藏干部、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王齐荣

发布时间:2010-08-05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教育援藏 百年树人

——记中直机关援藏干部、西藏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王齐荣

  新华网拉萨8月5日电(记者刘敏)“我会常回来看看,实验室的运转还需要技术指导和大量人才。”眼看援藏工作就要结束,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齐荣教授着实依依不舍。

  从2004年到2010年,王齐荣践行先进办学理念,走过了6年援藏路。在此期间,西藏大学工学院在学科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王齐荣也因为贡献突出,被评价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援藏干部。

  “牦牛精神、羚羊速度”促发展

  2002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被教育部正式确定对口支援西藏大学。2004年7月,王齐荣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转留第五批援藏干部,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到西藏大学开展援藏工作。

  2003年,西藏大学工学院只有建筑学、交通运输学、电子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4个专业,仅有的3个实验室尚未运转起来,科研设备和教学设备总价值不到200万元。

  这种情况让激情满怀来援藏的王齐荣感受到落差与压力,但他很快意识到,“白手起家”才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才是发展的大好机会。

  王齐荣首先从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入手,提出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建成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将世界的藏文信息化研究中心转移到中国,将中国的藏文信息化研究中心转移到西藏大学。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大学工学院在藏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于2007年进入了成熟期,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藏文文件起草、网上聊天、移动通讯等领域。目前,工学院正着手开展藏语文字识别、藏语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信息系统等高端研究。

  “得标准者得天下”,本着这一理念,王齐荣积极鼓励开展藏文信息处理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和研究工作。藏文信息编码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就是由西藏大学工学院教授牵头起草制定的。

  在王齐荣的大力推动下,工学院又在建筑材料、结构工程和工程测量等3个实验室基础上,相继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力学电测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

  西藏大学工学院不仅要成为西藏地区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而且应当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沿着这样的思路,工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开始招收培养藏文信息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院学生人数从626名增加到1325名,成为西藏大学的第二大学院;科研经费从每年40万元增加到每年600万元;在藏招生从原来的三本变为二本……

   “快速、短痛”建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要务!然而,初到工学院的王齐荣心急如焚:2004年全院23名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只有3人,优秀师资短缺。

  明确了困难后,王齐荣想出了“快速、短痛”的策略——快速就是在短期内通过引进和委托培养快速扩大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短痛就是短期内承受教职工短缺的压力,每年派出近10名教师外出进修。实践证明,这一策略卓有成效。

  工学院每年都向西南交大递交师资援助申请。最初,西南交大每年有10人次至15人次援藏。随着工学院自有师资力量增长,援藏人数正逐年减少。

  为了培养本土师资力量,为工学院长远发展铺路,王齐荣还积极为年轻教职工提供和争取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

  教师李庆华是2001年西藏大学招收的第一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2003年他被保送到西南交大学习,并继续攻读硕士。现在,业务与文笔都很出色的他已经成为西藏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讲师,同时兼任工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与2004年相比,工学院专任教师已从23人增加到6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增加到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从9%增加到75%。

  作为一名教龄近20年的老教师,王齐荣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援藏6年来,他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独立讲授了《运筹学》《交通控制》《线路勘测设计》《工程经济学》等6门课程,总学时数达882学时;指导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本(专)科生毕业设计60人,协助指导藏文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14人。

  与此同时,他主持完成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招标课题《交通建设对藏区农牧民现代化的影响》,指导完成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青藏高原特殊条件对沥青路面的影响研究》。

  “工学院正在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将教学和科研成果投入社会,争取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王齐荣说。

  援藏共浇民族之花

  援藏援什么?这是王齐荣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西藏这样一个民族融合地区,他明白,自己援藏还担负着传承汉藏两个民族、两所高校之间友谊的使命。

  西藏大学工学院是一个由汉、藏、回、土家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为工学院党委书记的王齐荣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王齐荣格外注重汉、藏教职工职务的公平分配与搭配,更注重为培养藏族本土人才提供宽松环境与机会。

  洛藏原是工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2005年他作为后备人才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修,后申请继续留美攻读硕士研究生。有人认为,工学院师资力量紧缺,需要他回来。但王齐荣却在批准洛藏继续深造的表格上写道:“支持藏族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深造。”

  曾任电信系主任的普顿和计算机系主任的格桑多吉都是在内地大学进修过的优秀教师,是王齐荣眼中的可用之才。经过与有关方面反复协调,王齐荣将这两人都聘为工学院院长助理。

  在工学院还形成了一系列不成文规矩——寒、暑假优先让藏族教职工休息,汉族教职工坚守岗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考虑到语言沟通问题,耐心指导;逢年过节,藏族同事邀请汉族同事到家中欢聚。

   工学院如同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8年工学院成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王齐荣也于2009年获得西藏大学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却有着王齐荣和家庭的付出。“这些年,辛苦了我的爱人,委屈了孩子。”王齐荣说,他离家赴藏的时候,女儿才刚上小学二年级,父母也都70多岁了,让他牵挂不已。

  令王齐荣欣慰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如今,他家已经成为“接待大后方”,每当有藏族同事到内地出差或休假,王齐荣的家人都会认真地做一个“接待日程表”,热情招待。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秀娟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